[指尖上的廉潔課堂]歲滿不持一硯歸
包拯(999年-1062年),字希仁。廬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東)人,北宋名臣。歷任縣、州、府地方長官和監(jiān)察御史等朝中官,官至樞密副使(副宰相級大臣)。
近千年間,包公的形象隨處可見,其實歷史上的包拯長得并不黑,只因他做人不隨波逐流,堅持原則;做官不巧言令色,剛直不阿,所以人稱“黑包公”,意指他執(zhí)法如山,敢唱“黑臉”。
在《宋史·包拯傳》中記載,宋仁宗康定元年,包拯被調(diào)到端州做知州。端州自古以來出產(chǎn)一種名貴的石硯——端硯,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。
當時,皇宮里每年都要從端州挑選上好的石硯。貴胄、權(quán)臣、豪門、學(xué)士,都以家中存幾方端硯為榮。因此,端硯價格可觀、身價倍增,也成了歷任端州地方官結(jié)交權(quán)貴、討好上司的“敲門磚”。 按規(guī)定,端州每年進貢八塊貢硯,而地方官吏竟層層加碼,向工匠和作坊無償索取比進貢數(shù)量多幾十倍的硯石,中飽私囊。沉重的壓榨剝削,使得硯工們苦不堪言,個個衣衫襤褸,面黃肌瘦。
包拯了解情況后,便張貼布告,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府交納進貢的端硯,端州各級縣衙只能如數(shù)收取,不許額外多加一硯。包拯在端州為官三年,卸任后居然清廉的“歲滿不持一硯歸”,清廉之名譽滿朝野。
溫馨提示:古人云:“勿以善小而不為。勿以惡小而為之”。一硯雖小,卻足以看出包拯正直無私的精神和清廉從政的作風(fēng)。
“以人為鑒,可以明得失”,包拯剛正不阿的個性,鐵面無私的品格,勤業(yè)廉潔的作風(fēng)值得我們學(xué)習(xí)。“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”,我們只有將想法化為做法,形成真正的廉潔文化氛圍,才能形成廉潔行動的自覺,才能內(nèi)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才能“隨心所欲不逾矩”,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(guān)系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